“医德高尚医术精,关爱病患暖人心”—— 当这面鲜红的锦旗递到李树珍主任手中时,10 岁的小宇正站在妈妈身边,眼神清亮,肩膀舒展,再也没有了过去频繁眨眼、耸肩的怪异动作。
这个曾被抽动症困扰的男孩,终于在太原天使儿童医院重获 “不眨眼的自由”,与抽动症症状告别,而锦旗背后,是一段从忽视到重视、从辗转求医到遇见曙光的曲折历程。
01被忽视的 “怪动作”:频繁眨眼成为校园笑柄
小宇刚升入三年级时,他突然开始频繁眨眼、挤眉、吸鼻子。妈妈起初以为是 “鼻子痒” 或 “坏习惯”,每次见到都严厉制止:“别做怪样子!” 可孩子越被训斥,越控制不住这些动作,有时候甚至出现咧嘴、 “吭吭” 的清嗓声。
直到某个午后,小宇妈妈在校门口接小宇放学时,看见外班孩子指着小宇嘲笑 “怪脸、有病”,小宇边哭边抽搐,满脸通红。妈妈看着心疼不已,这个她用生命呵护的宝贝,却被人嘲笑,做母亲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。
展开剩余78%看孩子这样,妈妈意识到这不是 “坏习惯”,得去医院看看,再拖不仅病情难好,孩子还会遭嘲笑,承受更大心理打击。
而在学校期间,由于小宇频繁出现挤眉弄眼,清嗓子等动作,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,老师无奈将他的座位安排到教室角落。
渐渐地,小宇变得沉默寡言,话越来越少,见人也躲起来,对一切很抗拒。
02辗转求医困境:一年多家医院,始终不见好转
“孩子老是清嗓子怎么办?
“孩子挤眉弄眼是什么情况?”
那段时间,小宇妈妈的手机搜索记录塞满了焦虑。
他们在1年内辗转多家医院,去了眼科,说结膜炎,给开了眼药水;去了鼻科,说是鼻炎,买了各种喷雾、口服液;去咽喉科说清嗓子是咽炎,吃了很多口服药,断断续续的治疗了半年多,钱花了不少但始终不见好转,症状也反反复复。
“孩子一休息我们就带他去看,孩子遭罪,我们也跟着煎熬。” 回忆起那段日子,小宇妈妈眼眶泛红。
03互助群里的转机:从绝望寻医到精准诊疗
转机出现在抽动症互助群。一位妈妈在群里分享了太原天使儿童医院治好抽动症的成功案例,小宇妈妈看到后赶紧打电话咨询,第二天便请假带着小宇到了医院,挂了李主任的号。
李树珍主任接诊后,经全面检查,确诊小宇为抽动症。李主任表示,孩子的抽动情况已处于中度症状了,必须赶紧治疗,不能再延误,否则影响孩子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。
针对小宇症状,李主任结合医院 “三维一体”医教康综合诊疗体系制定治疗方案,并且对小宇妈焦虑的情绪进行疏导,告诉她紧张和焦虑会影响孩子的治疗,要给小宇提供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。
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,小宇的变化在细节中发生:
从最初抗拒治疗,到后来会主动询问 “今天去医院吗”;
眨眼挤眉的动作逐渐减少,喉咙发声明显好转,吸鼻子的情况也消失了,抽动症状逐步缓解。
慢慢地小宇重新找回了自信,不仅主动参加班级活动,更变回了那个爱笑爱跑的阳光男孩。
04医患双向奔赴:“早重视,孩子少受罪”
这次趁暑假来复查,李主任确认小宇症状显著好转,但特别提醒 “抽动症易复发,需坚持巩固”。
对于李主任的专业和负责,小宇妈妈由衷感激:“早知道不是坏习惯,绝不会等到孩子被嘲笑才来…… 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希望。”
“孩子能康复,离不开家长的信任与配合。” 李树珍主任强调,抽动症并非 “大病”,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。
太原天使医院提醒您:
暑期是系统化治疗抽动的好时机,暑期精神压力小,时间充裕,可根据患儿的评估情况个性化定制诊疗方案。如果发现孩子有频繁眨眼睛、挤眉、咧嘴等情况,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就诊,及时干预治疗。
发布于:山西省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