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一家奶茶店后台跳出1600单日销量,打印机疯狂吐单,店员忙到凌晨两点。结算时店主却欲哭无泪:扣除各项成本后,当日利润仅剩400元,发完员工辛苦红包后“一分不剩”。这并非孤例——当美团发放“0元奶茶券”、淘宝推出“满18减18”、京东补贴16.18元小龙虾时,奶茶店在订单海啸中被卷入一场“虚假繁荣”的生存困局。
爆单背后的利润黑洞
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看似带来汹涌客流,实则将成本重压转嫁给了商家。一杯原价13元的双皮奶,在“满12减10”活动后,商家实收仅3元,扣除原料与包装成本后反而倒贴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平台补贴60%-70%的成本由商家分摊。杭州某奶茶店日销1600杯,流水过万却仅盈利千元,单杯利润不足1元。
部分商家甚至“被参与”活动。有店主发现区域经理为冲业绩私自为其报名促销,导致出现实付3元的亏本订单7。后台规则复杂如迷阵,忙于备货的商家根本无暇细查,只能被动吞下苦果。
展开剩余60%超负荷运转的“爆单后遗症”
人力崩溃:为应对暴增10倍的订单,店员被迫连续工作14小时以上,用餐时间被挤占,多地出现员工累哭现象。杭州多家门店直接告知顾客“有啥给啥”,绍兴部分店铺因爆单关闭外卖通道。 资源浪费:因薅羊毛订单被大量弃单,单店日浪费饮品达37杯;更有门店单日售出半年库存,次日因原料短缺被迫闭店。 骑手悖论:配送单量激增50%,骑手日收入可达1700元,但高温下超12小时配送引发中暑与交通事故激增。低价漩涡中的行业沉疴
当19.9元套餐引来“肉量不足”的连环差评,商家意识到更深的危机正在浮现。消费者低价预期被迅速固化,“超5元不喝奶茶、超10元不点餐”的心理逐渐蔓延。博主锦城的“羊毛群”中,有人仅花65元解决一周伙食,这种依赖导致高消费订单锐减,老顾客转而线上下单自提。
小商家面临生死抉择:独立奶茶店无力承担补贴加速倒闭;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使用临期原料,引发品质滑坡。在县城经营十年的甜品店主蕾蕾,目睹周边新开奶茶店全加入“0元购”后,被迫咬牙参战:“不参加,老顾客都被抢走了”。
监管介入与出路探索
面对乱象,监管部门已约谈平台,要求停止“内卷式竞争”,严打强制商家参与活动的行为。部分品牌开始寻求突围:头部奶茶店通过私域流量和差异化产品抵御冲击;小门店则动态关闭接单系统,侧重堂食客群。
专家呼吁平台转向效率竞争——优化配送算法、投入冷链技术,替代单纯价格战。美团、阿里等平台单季补贴超250亿元,阿里外卖年亏损或达410亿,这种不可持续的烧钱模式预计将在10月后收窄。
打印机仍在疯狂吐单,奶茶店的地面铺满待取货的纸袋。一位店主看着系统里不断跳出的“3元订单”,苦笑:“大家以为我们赚疯了,其实是用400块利润换平台流量,透支的是命”。当资本狂欢的烟花散去,留在战场上的商家,拖着疲惫身躯在杯量与成本之间寻找着那杯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奶茶。
发布于:浙江省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